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社会财富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时值纸币交子诞生千年之际,1月24日,以“数智普惠赋能实体”为主题的交子千年系列活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成都)大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吸引了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行业协会、政策性金融产品运营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会上,亚洲金融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带来主旨演讲《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发力重点》。他指出,“金融之美在于惠及社会大众,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做到授人以渔、优化金融结构、发展数字普惠、提供适配产品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共识,金融之美在于惠及社会大众。”杨再平开门见山地说,2005年联合国就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它的界定是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务惠及到每个人,尤其是那些通过传统金融体系难以得到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
他表示,就我国来说,普惠金融是我们的重大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普惠金融在很大的程度上要解决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杨再平认为,普惠金融有别于财政扶贫,也有别于慈善事业,它的要义在于授人以渔。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就是要支持大量的小微企业,或者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小微经营主体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也是授人以渔的重要载体。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使没有原始财富积累的人成为企业家,是普惠金融很重要的体现。
第二个发力点是优化金融结构。金融结构是指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组成和配置。金融结构的优化,就是要使金融资源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流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我们可以把金融结构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或者水利工程,它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把资金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可能大家都关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但是我觉得讲普惠金融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微循环,相应的微循环结构。”
第三个发力点,是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金融是要有技术的,主要是信息技术。”杨再平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提供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利器,它能够破除物理和时空的局限,不依赖于物理的大堂,还具有大数据信息、区块链征信、智能化处理、成本和风控等方面的优势。
数字普惠金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它能够产生长尾效应,即能够服务那些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边缘化人群,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最后一个发力重点是适配产品。普惠金融要有相应的产品,要针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难点,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规模化、批量化地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这些产品要达到春夜喜雨的效果,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数字化的金融春雨。
借助数字化技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能够得到全天候、全覆盖、瞬时化、碎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不仅不要抵押,而且可以获得金融以外的增值服务。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产品服务,着重提及四个领域,即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因此,一定要有相应的产品,才有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杨再平表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