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行成都分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创新实践,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有效助力四川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3月末,四川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2.8个百分点;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余额同比增长35.2%;碳中和债券余额同比增长120.3%。
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运用场景,指导辖内分支机构将评价结果与央行评级、银行业机构综合评价、绿色金融债发行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挂钩。有效落实两项货币政策支持工具,会同财政厅联合制定财金互动资金管理办法。截至2023年3月末,四川辖内全国性银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106.9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233.7万吨。23家省内银行机构为109家企业办理“川碳快贴”150.3亿元,对应年度碳减排量345.7万吨,全省累计成功兑付污染防治成效巩固财政贴息资金2亿元。
二、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持续夯实
参与起草制定1项国家级标准、2项地方规范。开展地方碳账户建设,指导自贡中支、广元中支创新打造企业碳账户体系及金融运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与企业“碳表现”挂钩金融产品。持续推动省级绿色金融双核服务平台“天府信用通”和“绿蓉融”迭代升级。截至2023年3月末,“绿蓉融”平台注册企业3408家,上线“碳汇贷”等141款绿色金融产品,促成融资100亿元。“天府信用通”正式上线四川征信平台企业碳账户,发布全省首份企业碳征信报告。
三、高质量组织开展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绿色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成立专项工作辅导机制,推动10个市州共9类27家金融机构参与环披报告编制工作。探索开展碳核算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推动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等3家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量量化测算、成都银行等3家机构开展行业级风险压力测试。指导银行机构建设“碳中和网点”“零碳网点”,四川新网银行率先建成全国首家实现经营活动全面碳中和的法人银行。
四、持续丰富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CCER、区域碳权和碳配额抵质押贷款、无担保“低碳贷”、“生态贷”等等环境权益类金融产品,优先向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零碳村庄”和“零碳景区”授信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创贷”“生态贷”等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长江和黄河干支流及源头综合治理,促进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增收。
推动成都将绿色企业(项目)信贷纳入“蓉易贷”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绿蓉快贷”“绿蓉科贷”等创新产品,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双贴标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建设全国首个村集体经济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支持成都市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指导成都、南充、广元、雅安、阿坝5个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围绕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碳核算、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等开展创新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亮点的经验成果。以钢铁、建材、农业等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有序推动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扩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转型金融产品创新。
五、积极拓展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绿色金融影响力持续提升
加强川渝两地绿色金融改革经验的交流合作,探索相关经验在两地复制推广。参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绿色暨生物多样性金融探索”等国际研讨活动。支持金融机构采纳赤道银行、联合国负责任银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国际倡议,提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水平。支持内江、达州、广元、雅安4地积极申请14个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编制《四川绿色金融劳动竞赛优秀案例集》,宣传推广54例绿色金融先进经验。支持四川天府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成都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新华财经专题报道,成都数字农业平台案例入选保尔森基金会《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