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行业信息化路径新探索——人行二代征信服务凸显成效

创建时间:2019-06-07 浏览次数:811
返回列表

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成长,信息化将为担保机构抵御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切入口,能够帮助担保机构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信息化转型,如今这个切入口已愈发清晰。

政策聚焦

融资担保助力小微、三农发展

2019年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针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要求担保机构必须坚守支小支农融资担保主业,逐步压缩大中型企业担保业务规模,确保支小支农担保业务占比达到80%以上。

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以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所以整个行业也将更多聚焦到小额分散的担保业务中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更高效更便捷地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服务。

行业现状

传统业务信息化转型难

目前,我国担保行业业务操作模式相比银行、信托等机构还比较落后,仍还有为数不少的担保机构客户资料用纸质档案保存,内部管理采用线下纸质审批,部分已经使用业务管理系统的担保机构,其系统往往是一套孤岛系统,能适应内部业务运转,但无法支持外部业务数据实时接入,很难支撑小额分散的批量业务。当前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着迫切的需求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但许多担保机构都在信息化转型升级中遇到了困难。

1.投入成本

目前市场上一套完善的担保信息系统建设成本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这还不包括信息化建设中内部人员投入的人力成本,对于大部分担保机构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信息化建设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由于某些业务开展不顺利,或者因为内部人员抵触,导致信息化投入的浪费。

2.人员配备

当前担保行业业务操作以线下纸质为主,现有人员对信息系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而信息系统投产及维护不仅需要多个岗位人员共同协调,更需培养和调整现有人员工作思维和操作习惯,所以人员配备常常是决定担保行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3.系统磨合

担保行业信息化转型不单单是把原有的业务线上化、无纸化的照搬,而是要重新梳理原有业务和流程,设计一整套更符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担保业务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系化、系统化建设方案,因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内部不同岗位人员之间、内部人员与外部合作机构之间、内部人员与外部实施团队之间的多维度、系统性的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成为信息化转型的羁绊。

探索发展

担保行业信息化转型的五个阶段

基于在担保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长年探索,笔者将担保行业信息化转型路径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信息化

基于业务系统将线下业务操作转为线上处理,将业务操作中的信息、状态、问题等记录到系统中,把纸质文档转变为电子数据,节约业务处理成本,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2、数据化

通过系统将业务数据沉淀下来,对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展示、分析,将业务通过完善的报表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精准定性,以数据报表的形式进行记录、汇总、查询、及存储。有效降低人工数据处理成本,帮助企业从数据中挖掘业务价值。

3、自动化

由人工操作转变为系统自动化操作,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根据人工配置的规则参数自动判断,并对业务进行处理,完成从人工到半自动,最终自动化业务处理的转变。

4、网络化

对接外部第三方服务,例如业务合作机构、电子签章、三方数据、支付通道、人民银行征信等,将业务系统升级成为一整套自动化的业务解决方案,实现业务获取、保前风控、合同签订、支付结算、征信上报等操作的自动化,提升业务效率,降低人为干扰。

5、智能化

通过系统积累下来的业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清洗、特征工程、算法建模,挖掘一些数据背后的关联性,逐步探索担保业务在保前风控、保后预警、资产处置等领域从人工决策提升为机器智能辅助决策。

高效切入

低成本启动信息化建设

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切入口,能够帮助担保机构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信息化转型。随着2018年人民银行二代征信试运行,银行业已率先拉开征信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序幕,这个切入口就愈发清晰起来。

升级后的人民银行二代征信系统在系统架构、管理模式、数据采集模式、采集业务种类、技术对接规范等方面均做了重大调整,在大幅提升机构查询和报数体验的同时,更加大了对小微金融机构的接口对接支持。目前除银行机构外,非银类机构支持对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商业保理公司等持牌业务类型。

征信报送系统作为一个必要的上报工具,对于担保机构而言意义却不止于此。升级后的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可以是一个数据中台,集中化管理业务数据,做到数据笔笔清晰、方便查找,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逻辑性。

为此融都科技专门研发了一款集征信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报送、数据查询于一体的征信数据报送管理系统,集成监管数据处理流程和监管制度要求,内置数据校验规则、数据纠正和报文生成机制,能够完整、及时、准确的编译成符合人民银行采集规范的报送文件,达到征信数据接口规范要求。

对于还未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担保机构而言,这套系统能帮助他们加速信息化、数据化和自动化的建设,具体优势体现在:

1. 投入成本少——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相比担保业务系统,不涉及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前期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都较少。

2. 推进难度小——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作为业务上报工具,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原有业务仍可以在线下进行,初期只需要培训业务人员做好业务数据采集工作即可。

3. 体系信息化——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可以作为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第一步,通过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来规范担保机构内部业务数据采集、整理、留存,为未来信息化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业务数据化——征信报送系统报送系统可以对沉淀下来的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可视化的数据展示和实时业务预警,公司管理层可以针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构、分析、决策,高效地挖掘数据的价值。

5. 批量自动化——面对新形势下小额分散的中小微企业、“三农”业务而言,担保机构比以往多出数倍、十数倍的业务量,如果还沿用传统的人工上报,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所以批量进行业务数据上报势在必行,通过报送系统报送系统可自动将数据转换成人民银行上报所需格式,告别人工逐笔业务填写以及繁琐的数据格式处理。

综上所述,融都征信报送系统是担保机构在面对业务转型,预算有限又迫切希望加速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时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解决方案。此外,融都征信报送系统还提供强大的导出功能和众多的外部接口,可以与融都担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GRP)V6.8无缝对接,实现担保机构从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飞跃。

征信标准化

打造可拓展的监管报送平台

现阶段担保行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很难一步到位,需要根据人民银行要求,从数据的大方向入手,最终实现数据颗粒化管理。一方面符合监管要求,一方面倒逼担保机构内部提高风险控制方式,构建能全面支撑担保机构创新发展需要的数据报送系统。

融都征信报送系统以全国征信工作会议主旨作为指导方向,强化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管理,协助人民银行加强信用监管,规范国内金融信息监管流程,为担保机构营造和谐、高效、诚信的金融环境贡献信息化力量。同时为机构提供更权威、准确、高效的数据风控机制,节省数据报送核验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在数据流程化处理的过程中,帮助机构发现风险、预警风险,从另一侧面强化机构风控信息化管理,从而帮助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规范流程处理。

融都征信报送系统总体架构分为五大体系,包括:用户体系、系统管理体系、核心业务体系、外部体系、数据体系,实现全面立体式系统交互,系统框架图如下:

融都征信报送系统框架(融都征信报送系统框架)

系统报送的数据内容涵盖保前、保中、保后等多维度,全流程进行数据跟踪,每笔担保业务数据做到笔笔清算、账目清晰可追溯。数据从外部导入后,在征信报送系统内部进行智能数据分类,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规避数据信息孤岛,最后进行数据预处理,转换成标准化数据格式进行存储和报送,报送的数据类型如下:

系统还可进行其他模块的拓展扩充,快速实现后续监管机构新的数据统计要求,进一步助力征信体系建设

(来源:中国担保)